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安徽依托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引江济淮工程,加快配套项目设施建设,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不断提升,黄金水道作用显著增强,为沿线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动力。
不久前,引江济淮工程配套项目安徽阜阳四水厂完成结构主体施工,为今年12月具备通水试运营条件奠定了坚实基础。项目运营后,每天可以将60万吨引调来的长江水输送到阜阳。

通过引江济淮工程的实施,把长江水引调到淮河流域,将有效缓解淮河流域皖北和豫东5000多万人口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改善农业灌溉面积1800多万亩。今年,安徽启动以城乡供水为主、结合灌溉补水的二期工程建设,将建设3条输水干线、4项水源工程、21座泵站等骨干供水工程,新建管道总长130.02公里。
依托引江济淮工程的江淮运河也加快建设。今年8月16日,江淮运河沟通段航道开放试运行。9月16日,菜子湖线航道开放试运行。至此,江淮运河全线贯通,成为我国平行于京杭大运河的第二条南北水运大通道,千吨以上货轮可直接通江达海,缩短航运里程200—600公里。截至目前,引江济淮航道已过闸通行船舶超过1万艘次,货运总吨位超过2000万吨,这条中原地区联通长三角地区的黄金水道将为沿线地区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中新社太原11月28日电 (高雨晴 胡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28日称,当地考古人员在太原市晋源区赤桥村抢救发掘一批汉至清时期的墓葬,其中唐代砖室墓M23为研究晚唐以来太原地区墓室平面形状的主流形式提供材料。
(资料图)太原市晋源区赤桥村发现的唐代砖室墓M23墓葬图。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供图)
上述墓葬位于晋源区赤桥村龙山山前坡地上,该地区属于晋阳古城遗址墓葬区。2020年为配合晋源区龙山大街西段道路建设,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抢救发掘了一批汉至清时期的墓葬,其中唐代砖室墓M23出土器物最为丰富。
该墓为长方形斜坡墓道单室砖墓,由墓道、墓门、墓室三部分组成,坐北朝南。随葬器物主要集中在墓室西部,共计20件(组),包括瓷器、陶器、铜镜、铜钱、首饰、砚台、漆盒、墓志。
M23墓室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图

墓志M23出土了两合墓志,M23∶14为唐代大中四年(850年)所刻,M23∶15是唐代大中九年(855年)祔葬时所刻。
其中,M23∶14记载墓主为马绶,出自扶风马氏,祖父马峻、父亲马云华均有官职在身,墓主为逸士,有两夫人一妾。马绶于唐大中四年(850年)五月廿七日病故于晋阳县东市纸行私弟,享年57岁,当年十月十一日“创围”;墓志M23∶15记载墓主为马寿,享年50岁,现夫人武氏于大中九年(855年)六月廿二日病故后,女儿为报父母之恩,于十一月九日将张氏、武氏祫祔于“先围”。
M23出土器物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图
该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常一民介绍,两合墓志记载墓主名字、享年不同。M23∶15墓主名字应是抄错,享年应是漏刻“有七”二字。两合墓志内容高度相似,存在抄刻和抄错现象。人骨鉴定结果显示,墓内只有一名男主人。因此,两合墓志记载墓主应为同一人,名字采用先刻“马绶”为宜。
墓志拓片(M23∶14)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图
常一民说,从已刊布的资料来看,太原地区有明确纪年的太惠妃墓(971年)、尚洪迁墓(949年)、刘珣墓(961年)、王公墓(927年)、王氏小娘子墓(937年)等,这些墓葬的墓室平面均呈圆形,也就是说太原地区五代时期墓室平面结构以圆形为主,而唐大中九年(855年)中期以前盛行弧边方形。M23的发掘说明至少从晚唐开始,太原地区墓室平面的主流形式开始从弧边方形向圆形过渡。(完)